女孩以亲身经历述说体制内和体制外教育的不同

作者 Kate, 2019-08-16 00:00:00

体制内与体制外教育孰优孰劣一直是家长们在做择校选择前考虑的重中之重。

如果您也在其中,那么接下来这位从体制内转体制外女孩对两种教育体制的看法也许能给您一些启发。

 

 

导演、编剧、老师、舞扇者、抚筝者、撰稿人......很难想象,高二学生沈雨濛已经拥有如此多的身份。

更令人感慨的是,在很多学生还不知道自己未来能做什么的时候,雨濛已经找到了人生目标,决心投身改变家庭教育的事业中。

是什么让小小年纪的她有如此丰富的经历,又对未来有如此明确的规划?

显然,这与她接受的两种体制教育和家庭教育密不可分。

 

传统教育与国际教育应该融合

经历过体制内转体制外的雨濛,对两种教育模式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她认为针对低龄学生,体制内的学习非常有必要。

因为年少时还没有形成基本的三观,如果贸然进入国际教育的模式里会很危险。

同时,对于很多人对国际教育提倡自由、思辨、包容的诸多赞赏,雨濛认为应该客观看待。

其实,国际教育也存在过于抨击传统教育模式的一面,但也因此给了孩子过度的自由。

对此,她建议将传统教育中的约束程度与国际教育中的自由程度融合。

在上海世界外国语中学(世外)上学的她,对世外的模式十分认同,认为它既有国际化的一面,又能融入中国传统教学方式中的优势。

雨濛提到,世外的教育强调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懂得如何发挥学生的个性。

师生之间不存在隔阂。老师的教学方式都是根据中国学生量身定制的,能保证学生充分消化每节课的内容。

 

 

是否选择国际学校

对于是否应该送孩子上国际学校。雨濛提醒家长这个决定是有风险的,甚至可以用“一步天堂,一步地狱”形容也不为过。

在她看来那些抱怨体制内学习压力大、内容枯燥、教学死板的学生也未必会喜欢和适应国际学校的学习方式,因为从根本上来说他们只是对学习没有动力罢了。

国际学校的压力并不会比体制内的学习压力小。如果没有足够的自制力,随波逐流,或者只是想以出国的方式往自己身上贴金,那只能是白白浪费金钱和时间。

但是,相反如果真的在国际学校撑下来了,充分利用学校最好的教育资源充实自己,努力学习,肯定能成为社会精英。

所以,雨濛表示是否选择国际学校取决于孩子和家长的共同意愿。只有愿意学习的孩子进入国际学校才能真的学到东西。

当然,这也和家长们对自家孩子的未来期许有关。如果只是想让孩子开心,那么大可不必花费高昂的学费送他们去读国际学校。

而如果是想让他们真的成为未来的社会精英,那么国际学校不失为一个好的选择。

除了雨濛提到的几点,Kate还建议家长们充分考虑家庭实际的经济情况、教育理念,再结合孩子的性格特点做出最终的选择,最重要的还是要尊重孩子的意愿。

 

放手让孩子做决定的父母

雨濛的出色让周围许多人猜测她有一对要求极高甚至严苛的“虎爸”和“虎妈”。

但这个优秀的女孩实际上是在一个非常开明的家庭长大的。

她的父母对她基本采用“放养式”教育,不太在意她的成绩。只要完成当天的作业,雨濛就能得到自由支配剩余时间的权利。无论看漫画,还是打游戏,她的父母都不会过多干预。

雨濛说她很喜欢这样的家庭氛围,在家能让她处于一种十分放松的状态,不会有压力。

“如果父母帮孩子把什么事情都规划好了,那么孩子该做什么呢?很多孩子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中变得越来越没有主见。”雨濛说。

 

 

虽然她的父母不曾管束她,雨濛却在这样的家庭环境中始终保持自律,每天早上6点准时起床做半小时瑜伽,到了晚上也能凭着白天的高效率早早入睡。

对比自己接受的家庭教育和许多孩子缺乏的家庭教育,让雨濛开始思考家庭教育的重要性。

但是她并不是一开始就表现出对教育的关心。

在刚进入世外时,她忙着参加各种社团,疯狂地在各种活动之间周旋,但她渐渐感觉到这种做法并没有给她带来实质性的成长。她开始冷静下来思考她真正想做的事情是什么。

在一次偶尔参加的山区支教中,她发现了授课的乐趣。

后来在给三个初中生当家教的过程中,她发现这些学生都是在被动学习,缺乏人生目标。从那时起,她才开始认真考虑要为改变这一现状做出努力。

 

雨濛希望自己的未来不会止步于成为一名老师。她还想创立一所亲子教育机构,教会更多家庭如何教育孩子。

她已经决定申请范德堡大学的教育类专业,在教育这条路上坚定地走下去。

希望雨濛的成长经历能对您有所启发,未来无论在择校,还是在帮孩子找到人生目标方面,都能做出更智慧的选择。